饶宗颐说:郭店本之所载录,不少应是子思的著作。
在这种局面下,要寻求救治中国的药方就得考虑中西医的结合。其基本观点,是持文化退化论,与当时新文化派持进化论正相反,即认为以上古至秦汉,为吾国人创造文化及继续发达之时期。
吴宓自己有一段话很能说明学衡派的共同追求:世之誉宓毁宓者,恒指宓为儒教孔子之徒,以维护中国旧礼教为职志。易言之,即随时随地,皆能尽吾之义务,而丝毫无缺憾者也。不知宓所资感及奋斗之力量,实来自西方,……而宓亲受教于白壁德师及穆尔先生[8]二先生皆以宗教为道德之根据者也,……悲天悯人,以化民救世为志业者也。二者皆不识真孔教,皆孔教之大蠹。随时随地实行孔子之教。
也就是说,中庸=执中,≠执一,尽管宗教中无中庸,但中庸的基础和最终目标必须建立在一更高级或更普遍的原则之上,这就是神。足下……论孔子不论来世,谓其诚实,尤令吾叹赏。从而,也就不难理解陆九渊启悟学者,多及宇宙二字的心理了。
所以,在赫胥黎和严复,不论是宇宙过程还是伦理过程,其共性都表现为由低到高的纵向的进化。[18]《孙中山全集》,1985-1986年,中华书局。不过,进化论原本是总结自然界、尤其是生物演化的规律,它对人类社会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则尚待思考。就是说,对人类和世界的一种博爱的倾向必须要有物质层面的照应。
事实上,《论语》中子夏言四海之内皆兄弟,北宋张载《西铭》推广到全天下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集》,第62页),都是以兄弟之爱来揭橥仁的博爱意涵。四、结语如果不是从个体与他人的联系,而是转向个体或自我的内在心理,人人皆兄弟实际表现为一种更包容的大海般的自我感受。
黑格尔说,父母亲是普遍物,而自然的劳动着手扬弃这种关系,父母亲养育子女的劳动,其作用和效果是双重的,随着普遍的相互作用和人的教化,一方面,自然的爱贯穿于其中,双方的关系呈绝对合一状态。(同上)严复所引班固语不能爱,《汉书》原作不仁爱(《汉书·刑法志》)。[25]张岱年,1995年:《张岱年文集》第六卷,清华大学出版社。信守承诺而维系合作关系的爱的交往,有益于人类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5]弗洛伊德,2018年:《文明及其缺憾》,杨韶刚译,中国法制出版社。……‘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代表了‘人类普遍的互惠行为和成长教育,在这种关系中,主体作为有生命力的、情感上有需要的存在而彼此承认。在人我之间所体现的,就既有爱之付出,也有互惠和受报的结果。(《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195-196页)行之于人类的仁义道德,促成了互助而不是竞争的原则,从而使人类能与自然选择相抗衡,由此可引向孙中山期待的人类进化的最终目的——天下为公。
而这一切,在整个宋明时期都流行的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学观念中得到了集中展示。因为,人们都抱有希望,在对别人进行了些同情的活动而有惠于别人之后,迟早会收到一些友好的报答(达尔文,第161页)。
有了这样的良心,就有了人类形成时期一般情感的聚合和升华,善和道德也在此基础上成型,人类就能够有效地同自然状态进行斗争,并集中发挥出人组织为群所产生的独有的作用。反之,子女对父母的孝顺,物质层面的扶助赡养固然是必须的,但还有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爱敬这一心灵上的体贴敬重,孔子视后者为孝的更重要的内容,故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但不论是相人偶还是以人意相存问,都突出了人的价值和地位,体现了对他者地位的尊重,承认了被爱者与自己享有同样的权利。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种双向的慈爱与孝顺观念,在《孝经》的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孝经·圣治章》)一句中表现得非常贴切。(参见黑格尔,第14-15页)双方作为互相承认的主体间的关系的平等地位逐步建立起来。因为我之作为我的身份已经在兄弟关系中形成自身了……在兄弟关系中,他人复又显现为与所有他者血脉相连。……那些用以锻造出人类社会极大部分原始结合的情感,进化成为我们叫做良心的这种有组织的和人格化了的同情心。《中庸》讲仁者,人也,许慎《说文解字》则曰仁,亲也,从人从二。
尽管西方人对它又有所谓积极与消极之分。而进化论之论群,则重在因为同情心而形成的人们相互关心和互相帮助的横向互动。
[4]弗洛姆,2018年:《爱的艺术》,刘福堂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朱熹,第55页)父母对子女如此之爱,以俗语的无微不至来形容是十分贴切的。
不论是下对上的恭顺,还是上对下的慈爱,最初无疑都是私爱,但是,爱的观念一旦形成,它必然向外浸润蔓延,并经由其推类扩充而从小群走向大群,由家庭走向社会,逐渐衍生出一般性的慈爱与孝顺双向互动的仁爱观念。基于交换的经济基础,仁爱的精神随着互惠互助而生长和传扬。
经济活动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础,必然会对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处在诸子百家总结时期的荀子,虽然注重仁义,承接了孔孟以来仁者爱人的传统,但《荀子》中又主张强力以胜物(参见《王制》《性恶》《子道》)。按朱熹的概括:看来‘良字却是人之初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皆是这般心。而且,既然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陆九渊集》,第483页),做好己分内事而仁爱普施、博爱天下就是理所当然的。
而且,由于要求将自己放到他者的立场上审视自身,推己及人,从而每一方都在他者中直观到他/她自身,尽管这个他者是一个陌生者,而这就是爱(Liebe)(黑格尔,第14页)。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因读《孟子》而自得之(《陆九渊集》,第471页)的陆九渊,正是在自我感受的一个早期阶段即他十余岁时体悟到人与宇宙万物浑然为一,出现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同上,第483页)的特定心理体验。[12]楼宇烈,1980年:《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
各得其平,包含了权利和义务在内,而且,它并不限于己与人、我与他的个体之间一般的利益交换,而是可以放大到关联性的群体之间,以致出现为了群体利益的自我牺牲行为。(达尔文,第204页)二、权利让渡与交换互助在基督教信仰的背景下,达尔文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一点,它因之也被称为黄金法则或金律(the Golden Rule)。
达尔文说:对别人行善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是道德的奠基石。但是,只要这些态度使人倾向于维系合作关系,他们最终会促进人的生物适合度。人因安利而结群,因仁爱而善群,善相感通之德促成了善群的人类自强和壮大。这可以说是自然选择的升级版,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帮助了有亲缘关系的部落社群获得了在自然界中的竞争优势。
互助或帮助别人,也就意味着在一定情况下要能为大众福祉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一些权利。(参见《严复集》,第1344页)人组织为群却不同。
出版《儒家博爱论》《宋代经学哲学研究·基本理论卷》《理气性心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理学与易学》《中国学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变》《善恶之上——胡宏·性学·理学》《儒家的天论》等学术著作十多部及教材诸种。(达尔文,第159页)生物性能方面的不足,由社会性能的优长给予了弥补。
(参见《严复集》,第1347页)不论是人类互助,还是善相感通,贯穿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爱的精神,或统称的仁爱的德性。在此意义上,仁爱或博爱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就是平等的兄弟关系本身,也因之有brotherhood或fraternity等词语。